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演講訊息:12/15 台灣實踐教育選擇權的法制如何改革

時    間:2010年12月15日 PM 6:00~9:00
地    點: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井塘樓101會議室(1F)
演講人:周志宏   教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所長)
周志宏教授曾深入教育基本的研究,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與社會運動(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研究委員;四一○教育改造聯盟召集人、理事;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理事、理事長;台灣法律史學會理事等不一一列舉),最重要的是這樣熱情於社會正義的法律學者,也心繫另類教育的發展。
周教授曾在「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專題論壇中提及:在過去,人民不曉得自己擁有那些教育基本權利,而憲法上對教育基本權利的規範也相當有限,如私人興學的自由可從憲法中「人民有講學自由」的權利導出,透過司法途徑釋憲。若法制上沒有確認,亦未經大法官會議解釋,則私人興學的自由仍是值得爭議的議題。因此,確認與宣誓的作用在法律上是個重要的關鍵。當人民了解了自己的權利意識,則可透過對權利的爭取、抗爭、防衛的訴訟途徑檢討及反應教育法制的問題。而我們的憲法所規定的教育條款比其他的國家多,但50年前所制定的憲法,其所反應的教育理念和今日我們的需求及國際趨勢實有落差。
這是政大另類教育座談演講的最後一場,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場,歡迎校內外關心教育發展的人士,與我們共同在感性的教育理想中,聆聽周教授專業的剖析,也一同思考另類教育如何落實在理性的實踐裡。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演講訊息:12/8 在家自學另類教育型態經驗分享

課堂小記 12.3

   本週首先討論出進行田野調查的時間,預定於12/19出發至平溪,進行一整天的田野調查。
 
  本週延續上週的文本,進行深入討論。首先將全班同學分為兩組,嘗試將逐字稿中的重要概念一一找出,寫於便條紙上,以待接下來的討論與整合。分析要點有:
1.找出受訪者如何改變的重點
2.有哪些重大的改變
3.改變的動力是什麼
4.重要的字句
5.將概念挑出



 訪談稿的討論要點:
1.受訪者語言的認同以及國家的認同之轉變,從大中國思想走向認同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深入討論:可能是受到長久以來灌輸的教育思想,感受到強大的被矇騙感,因此反中國的推力實際上是比認同台灣的拉力還要來的強。
2.受訪者似乎追求一個卓越的位置,不願接受自己是次等的,無法容忍被歧視,因此對於被視為是低能的這種感覺有強烈的抵抗。
  深入討論:有可能是受訪者剛出國那種被歧視的自卑感,促使他積極從事學生運動,或是從負責辦演講等方式,試圖證明自己的能力,獲得自我的成就,擺脫那種被視為低能的感覺。
3.受訪者似乎很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喜歡受到他人的誤解
  深入討論:受到傳統"內疚神明,外慚清議"觀念的影響,有一種讀書人風骨的堅持


  下週繼續對此訪談稿進行深入討論,主談部分:宗教信仰與人生的重大轉變。

課堂小記11.26

  本週老師帶領我們閱讀另一位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一份適合分析的訪談逐字稿是如何撰寫與記錄的,撰稿者在聆聽錄音檔時,裡面的任何笑聲、停頓、氣息都有可能蘊含重要的訊息,因此每一個字,每一個聲音甚至是重複的詞語,都應該盡量被詳實記錄,並且加入行號幫助討論與分析。


  本篇訪談稿較上篇不同的,是比較偏向於敘事訪談,大部分是受訪者在說,訪談者較少提問與插話。
  本篇受訪者提供了豐富的生命經歷,包含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家庭生活、出國留學經驗、宗教經驗(打坐,觀想,感覺到體內的氣循環運作,理性世界之外神秘力量的體驗)、工作經驗等等重要的生命轉折。因此經過閱讀上週與本週的訪談稿後,同學們選定以本篇作為進一步的分析素材,下週進行深入分析,試著加入工作坊時Rainer Kokemohr所提出的分析向度(onto-genetic, micro-genetic, social-genetic process),並嘗試去解釋這位受訪者在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找出了解受訪者重要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