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課堂小記 11.12 11.19

2010.11.12
  本週繼續進行影片分析,並嘗試從中擬定一套系統化的模式來進行教室中的互動分析。在討 論的同時,也與Rainer Kokemohr教授互相分享東西方哲學與世界觀的差異,如:西方哲學總是認為會有一個最佳的、理想的境界,大家要一起向前邁進並努力去追求,也就是天堂的存在。而東方哲學(如儒家思想)會認為要向先王學習,過去的才是最好的。


 此外,我們也討論的型式(form)和功能(function)的關連,有人提及,在中華文化中,型式和功能並不能一分為二,因為我們的文化注重一個"整體"(the whole)的概念,這對教授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如此一來,就打破了將型式和功能看做是兩個分解的term來看待的解釋方式,接著並談到教室中的power和authority是如何以型式表徵,以及如何運作功能的。

2010.11.19
一、本週首先討論之後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進行的地點
1.平溪2.種籽
最後決定為平溪
日期尚未確定,可能為週末

二、分析訪談文本
訪談對象:從台北嫁到鹿谷的婦女,從一開始的頗有期待,到後來適應困難,一度想放棄婚姻,直到孩子出生,開始打開心胸紮根於鹿谷,而到受訪時,已是鹿谷當地活躍的文史工作者,一路上心路歷程的轉變。

訪談注意事項:
有時候訪談可能會有與分析無關的部份,要靜待受訪者緩緩陳述,不要恣意打斷。
分析細微的語言表情,譬如說,連笑聲"呵呵呵"都有其背後隱含的意義。

討論:Q:如果你是受訪者,你會願意嫁到那邊嗎?
同學分享:
跟緬甸狀況有點相似
五十年代的愛情觀與現在不同,跟隨男方觀念深植於已婚婦女心中
提出對訪談者還有兩位婆婆之間的關係十分好奇,例如:婆婆是用什麼心態在看待這個十分活躍的媳婦呢?並提出自身經驗與班上同學分享。

下週繼續進入深入分析,並試著用完整的模式來解釋受訪者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