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互動分析工作坊

新消息!!  
  近年來教育學傳記研究已逐漸受到台灣學術界的重視。十一月初我們將邀請德國教育學學者Rainer Kokemohr教授來台帶領兩週末的研討,主講互動分析研究。請各位期待後續宣傳與詳細內容的發佈!

【工作坊活動時間】
@11/6~11/7及11/13~11/14   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   地點: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另開放政大教研所鄭同僚老師質性研究法三次課程-
10/29 11/5 11/12  上午九點到十二點  地點: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Rainer Kokemohr教授也會到課堂來與我們分享經驗 

【講師簡介】
Rainer Kokemohr教授1974年即任德國漢堡大學教育哲學首教授。其博士研究是關於尼采的「陶養」哲學,而博士教授資格研究是關於「教與學歷程中主體性間之建構」。從1986年起至今二十餘年期間其持續在非洲卡麥隆進行長期的田野教育文化研究。1991年起以諮詢顧問的身份受邀參與當地教育改革運動,建設一所另類實驗學校,並自200510月起協助當地籌設IPSOM教育學院,且於2008年擔任第一任校長重責。而自2001年起在政大教育學院的邀請下,持續展開在臺灣進行傳記研究和教育哲學相關的演講及工作坊。至今發表了無數關於教育哲學、教與學歷程、傳記分析及跨文化合作相關之文獻。本次工作坊主講「互動研究分析法」,是由教室的觀察中,分析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互動,以瞭解教學中的重要面向。

如何評論質性研究報告

政治大學教育系   鄭同僚

一、 此評論作業之目的
A. 鼓勵學生閱讀有關質性研究的文章。
B. 鼓勵學生對重要的質性研究報告進行批判性分析。
C.  幫助你在研究所學業上的分析、判斷、寫作能力的增進。

二、評論作業之要求:5-6頁,請打字。

三、 題目的選擇:此研究報告必須與質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有關。若事先已徵得
同意,其研究題目可以不必與教育有直接的關連。

四、 評論的組織與內容
一)、封面資訊(一頁)
1 課程名稱與號碼
2上課時間
3 你的名字
4 研究報告的篇名與作者
二)、評論的第一部份(兩頁)
1 標示第一部份研究摘要
2第一部份應包含此篇研究的重點摘要。
三)、評論的第二部份(兩到三頁)
1標示第二部分對研究的評論
2第二部份應包含你對這篇研究的特質及其失敗處的批評與評語。
3你應該把重心放在對研究的批評上面,而非著重在對研究主題的批
  評,儘管這兩方面會有一些重疊。

五、 評論的指導說明與建議
一)、對文章呈現方式的評論
1 評論文章的風格、呈現、組織、理解深廣度、流暢性、可讀性、以
  及長度。
2 研究的目的是什麼?作者試圖達成什麼?
二)、 對研究內容以及觀點的評論
1 作者的專業及背景知識是否足以支持他/她所說的或主張的?
2 你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說法或結論?為什麼?不要重蹈許多作者的
  覆轍而僅止於主張某些事是真的。你可以用你的經驗作為判斷的基
  礎,但切記要將之標明清楚。
3        試著把你的觀點跟你在評論的摘要部分(即第一部份)所寫的東西相配合,如此我們才能將你的觀點連結起來。
4.      務必區隔你的觀察與作者的觀察。一般而言,作者的觀察應該在摘
   要的部分(第一部份),你的評語應該在評論的部分(第二部分),  
   除非你是在引用作者的話。

三)、對此篇研究之質性研究設計及其方法的評論
1  作者是否以資料或研究來支持其發現與結論?
2        評論此篇研究的導向(探索,概念發展,描述,假設形成,解釋,
   驗證)。
3        評論此篇研究的類型(個案,歷史的,縱貫的,跨部門的,比較的,政策研究,事件分析)。
4        評論其所使用之方法論(參與者,訪談者,觀察者)。

觀察記錄舉例

政治大學教育系  鄭同僚

觀察記錄舉例

有十來位同學已到,背著背包,帶著錄音機,聚集在XX高中的正門,似乎沒有人進去到處張望[雖然我蠻想這樣做,但看不見「榜樣」,遂作罷]。從欄縫中望去,見到XX高中的校舍,是一個在斜坡上四層樓L型的建築。老師在1315到,隨即我們便被引導上斜坡,穿過其一樓的走廊,經過一個大約兩人並走的樓梯,下到地下室的教室。最接近樓梯處,門口一進去便是三排常桌,大約成型,同學在U的兩側坐下。前排由左到又,分別坐著高中的教務主任、鄭老師、高中校長、高中的訓導主任,旁邊空著兩個位子。有一個男同學站立在前排,眼睛並不看著我們,而是飛越我們的頭,往他的前方直視。另兩位男同學站立在後門邊,兩眼盯著螢幕不放。他們全部都深著卡奇色的軍訓服,僵直著肩膀,手背著後面,挺直站立。桌上有精緻的餐點和茶水,還有一個A3大小的紅禮盒袋,裡面有一個19X14.5X4立方公分size的紀念品和XX高中學校的簡介。這是一間比一般教室略大的空間,白色的牆壁,有十三盞白色的日光燈同時照射。[接著放映該校之多媒體簡報,影片中的學生均穿白色或卡其色制服,彈吉他、考試、作實驗等皆有秩有序,動作一致,眼神直視前方,並不彼此對望。介紹各科,並強調其普通科和職業科之升學率,各達80%和96]。影片放映完畢之後,訓導用手一揮,號學生與1、號學生快速移動,1號學生由正對大門的裡面角落走到大門旁邊,23號則快速開燈,並由後門邊快速地移動至教室中放置多媒體的機器旁關機。接著是校長報告,校長紋眉,身穿深色之套裝,戴白色珍珠項鍊,首先表示歡迎我們參訪,並說:「生活教育是本校的特色,學校教導所有的禮節、起居,之後才是以學業為重。我們不諱言有體罰存在….. ,體罰是打打手心,在班上絕對是公正公平。劉副局長參訪後,並堅持要將他的兩個孩子送到學校裡來。體罰不是重點,而是他們的行為、品德要改正。」接著說明桌上的紀念品和資料,便先行離去。

訪談計畫實例

政治大學教育系  鄭同僚
──
受訪者傳記資料
1.      受訪者的受教史,在社區的受教史
2.      受訪者家人的受教史,(小孩或兄弟姊妹的名字、年級與年齡?)
(停頓,說:「我們現在要進入訪談的核心了。」)

訪談的核心開放式問題
 能不能請你/妳就記憶所及,談談這一生中影響你/妳的各種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學習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妳的意義?

訪談注意事項:
1、讓受訪者來決定回答的次序,而非由訪談者決定。
2、不要替受訪者定義、發問或回答。讓他們去費心思量,即使會因而有一些看起來很靜默的時間需要忍受。
3、注意所有關鍵的引言,以及此受訪者所談論系統中的語言。
4、多多使用訪談三角:誰─什麼─為何。
5、以程序性的探問來使回答操作化:
a.       取得人名與地名。不要讓「他們」、「我們」、「我們住的地方」之類的表達輕易過關,要問個清楚,使其更明確。
b.      請受訪者定義(「你那樣說的意思是什麼?」)
c.       請受訪者舉例(「關於你剛說的,能不能給我一個例子?」)
d.      請受訪者說出差異(「跟你在別的地方所經驗到的相比,﹍﹍」有何不同?)
e.       請受訪者說明改變的情形(可能的話,盡量取得明確的日期。「在某事件發生之前或之後有什麼不同嗎?」「對你而言,事情的改變是何時發生的?」)
f.        「是」與「應該」(如果回答「是」,最好想到問「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若果回答「應該」,最好請他「描述一下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
g.       盡量取得名字(「還有哪些人對於﹍瞭解深入、消息靈通?」或「當你說『他們』時,你的意思是什麼?」)
(停頓,說:「現在我們的訪談已經接近尾聲了,為了確定我了解你方才所說的,接著我還有一些問題想請教,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意見,請務必讓我知道,如果沒有,你只要說,『跳過』,我會繼續往下問,然而,如果有某一項是你認為你想說的,就讓我們再多花一些時間在那上面。」好囉,我們這就開始了!)

檢核單一焦點問題
1.      你的學校經驗
2.      你的家庭經驗
3.      你的工作經驗
4.      你的社會經驗
5.      其他任何你還想談的經驗
引薦、介紹
1.      還有誰在這方面了解很多,而且可能願意協助這項研究,接受訪談的?
2.      需要其他額外資料或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更多訊息加以釐清時,回去一趟或用電話再聯絡。
(訪談結束,事後務必去函表示感謝!)

質性研究的挑戰與回應

質性研究的挑戰與初學者自我準備的方法
──以教育研究為例
                                                                                                     政大教育系 鄭同僚 

挑戰一:檢視自己習慣性探究問題的立場
    相由心生,導引我們作研究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可能的準備方法:
     1、分組(實證vs.後實證)對話
     2、反思日記(journal
     3、角色扮演


挑戰二:在情境中從別人身上學習
  主要任務有二:建立和諧信任關係
                透過訪談與觀察學習以便真實地瞭解他人
               
   可能的準備方法:
     1、分組練習交涉過程
     2、日常生活經驗的活用
     3、角色扮演
     4、場地轉換
     5、同儕一起記錄同一事件
     6、同儕交互訪談
 

挑戰三:由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發展自覺(self-awareness)與反思           
        能力(reflexivity)
      所謂的反思力是指,研究者能持續的察覺到他自己是他正在研究的社會情
      境中整合的一部份。這其中包括了瞭解與持續的反省我們的價值觀、態
      度、感覺與觀點是如何的影響者我們的研究和與情境相關的種種瞭解。

   可能的準備方法:
    1、反思日誌
    2、當下的省察
    3、周哈里窗的方法


挑戰四:由樹見林(資料的記錄與分析)

     1資料指在觀察、訪談與實地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筆記、訪談稿、或文件。
         所謂分析,是指瞭解資料並使其有意義化。
      2、現場筆記(field notes)與interview資料的記錄
3、  分析:沒有任何的研究階段像資料分析階段那樣令人產生焦慮、自我
    懷疑、自慚形穢的感覺,但這階段的收穫也最大。
      4、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分析方法

 可能的準備方法:
   1 寫作練習
   2、角色扮演加敘寫
   3、分析練習
4、  現場筆記或訪問稿的分析


挑戰五:敘說一個親身經歷的好故事
寫作很重要:任何研究者都無法不由「研究人」變成「寫作人」,但很少作者解釋自己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行文策略。畢竟,書寫不是中性的活動,作為一個作者,我們扮演著核心的角色──我們決定要講哪些故事不講哪些故事,如何講,又對誰講等。寫作很不易,作者要決定自己的角色,同時,決定和角色相符的書寫的策略。

 可能的準備方法:
   1、可用前一堂課為內容來練習(由於經驗相同,可以比較)
   2、自己做個pilot study 來分析

建構一個質性研究的研究計畫         
一、研究問題的選擇:個人化vs. 一般化
二、研究問題的陳述: 預測控制vs. 瞭解與發現
三、文獻分析:視野vs. 限制
四、理論的使用:發現vs. 驗證
五、研究場域的選擇:後院vs. 大街
六、研究技術的選擇: 多元vs. 單一
七、參與者的選擇:彈性vs. 固定
八、研究的時間:時間表vs. 無時間表
九、先探研究(pilot study):從逼近事實經驗中學習
十、封面故事(cover story:告訴他們「這是怎麼一回事」
十一、取得進入場域的認可: 老闆 vs. 伙計
十二、研究者的角色:專家vs. 學習者

訴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質性研究的寫成        
一、作者的角色:
1、  藝術家:
2、  翻譯者/詮釋者及其一些限制:
3、  轉化者(transformer):

二、寫作的難題與可用的策略:
1、  起頭難:
2、  持續難:
3、  完稿難:

三、文字內容的形式:
建議閱讀好書:Van Maanen, J. (1988) 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h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  實述式(realist tales:
2、  自白式(confessional tales
3、  印象式(impressionist tales
4、  批判式(critical tales

四、組織文字的方法:
1、  自然史式(natural history
2、  編年史式(chronology
3、  調焦式(zooming
4、  敘事與分析並用(narrative and analysis
5、  主題中心(topics & themes

質性研究法授課大綱

國立政治大學99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育系博碩士班
質性研究方法  課程大綱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政治大學教育系  鄭同僚老師
課程目標
本課程在幫助初學者瞭解用觀察與談話以瞭解他人與他人世界的方法,並進而能善用相關方法進行社會問題之探究。具體來說,這課程想要幫助學習者達到下列目標:
1
) 熟悉質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及其重要文獻

2
) 深刻瞭解質性研究的長處與限制

3
) 有能力批判質性研究

4
) 有能力獨立計劃並嘗試去執行一個質性研究

課程進行方式
質性研究方法的習得,最好透過典範研讀與實際經驗的交互對話反省來學習。因此,本課程除了課堂的講授與文獻的閱讀之外,並應進行一次質性研究學者 /研究生從事研究心路歷程的深度訪談,一次觀察記錄。其次,每位同學應自行尋找有興趣之主題,進行一個初步研究計畫之撰寫,作為期末報告。此外,為讓學習者能練習批判質性研究之能力,每個同學需找兩本以質性研究法完成之學位論文或兩篇已發表之質性研究文章,進行批判與分析,後各寫成不得少於2000字之評論,並挑選其中一篇於課堂上報告。 綜言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除按時讀完指定閱讀參與課堂討論外,應繳交的書面資料計有:研究計畫(期末報告)一篇a research proposal as term paper、訪談逐字稿與分析一篇an interview transcript plus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觀察紀錄與分析一篇 an observation notes plus analysis以及論文評論two critique papers二篇,所有作業應於2009130前(all papers due on 2009/01/30)交齊。除了上述作業外,為了給予修課同學整合練習質性研究理論與技巧的機會,本課程於學期後段,將選擇一教育現場為研究場域,進行為期兩天之實地研究a two-day field research trip,研究場域與時間將於開學後討論決定,所有修課同學皆應全程參加。
上課進度
第一週
質性研究的挑戰與本課程設計(沒有指定閱讀資料) 探究問題的立場與方法:建構某種世界觀的世界 本週我們將先討論探究從事質性研究的可能理論光譜。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 1
;陳向明 12

第二週
質性研究的設計 這個禮拜開始,我們將以批判民族誌做為基礎方法,討論一個質性研究 該如何設計。Readings: Carspecken , Chapter 2Hall, Chapters 1,2 陳向明 456 第三週
訪談法:訪談題目的設計與評價 這週除了討論不同的訪談方法,我們還要討論如何開始一個實際的研究 歷程, Carspecken書的第三章給我們一個很好的開始。這個禮拜結束 後,每個同學需要找一個政大人進行報導人適應政大生活經驗的訪談, 以便下週課堂分享與討論。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3; 陳向明 第10─14 第四週
訪談實做經驗分享與討論 從陌生到熟悉:如何進入研究現場 本週討論怎樣實際進行研究,以及初步收集資料的可靠性問題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s 4-5
;陳向明 789
(本週開始於第三堂課進行論文評論口頭報告,報告人二十分鐘, 討論人五分鐘)

第五週
觀察法實做 本週我們將找一所附近的學校或其他場域進行觀察與紀錄。
Readings:
陳向明 151617
第六週
觀察經驗分享與討論 第七週
由樹見林:資料分析與詮釋(討論一)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 6;
陳向明 1819
第八週
由樹見林:資料分析與詮釋(討論二)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s 7-8;
陳向明 第20

第九週
由樹見林:資料分析與詮釋之實做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s 9-11
第十週

質性研究的寫成
readings: Carspecken, Chapters 12-13;
顧瑜君譯著; 陳向明 21-24
第十一週
專家座談
第十二週

期末報告 田野研究

參考書目
Suggested readings
Journals: Qualitative inquiry; Qualitative sociology;Qualitative research : QR

Atkinson, P., Coffey, A., & S. Deamont (2003) Key Them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Bogdan, R. C. & S. K. Biklen
原著/李奉儒等譯(民9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 與方法。 台北:揚智文化。
Carspecken, P.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Routledge.
(研究方法主要參考書籍)
Dei, G.J., Mazzuca, J., Mclsaac, E., & J. Zine (1997) Reconstructing
Drop-out: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the Dynamics of Black Students’
Disengagement from School.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推薦閱 讀質性研究作品)
DeMarrais, K.B. (1998) Inside Stor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Reflections.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五南有李政賢中譯版)
Gardner, K. (1997) Songs at the River’s Edge: Stories from a Bangladeshi
Village.Chicago: Pluto Press. .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ll, V. (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Metz, M.. H. (1986) Different by Design: The Context and Character of Three
Magnet School
, New York
: Routledge & Kegan Paul Inc.
Piantanida, M. & N. B. Garman, (1999) The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INC.
Saldana, J. (2003)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zing Change
Through Time. New York: Altamira Press.
Spradley, J.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Weis, L. (1985) Between Two Worlds: Black students in an urban community
college.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exler P. (1992) Becoming Somebody: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School.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推薦閱讀質性研究作品)
Wolcott, H. F.
原著/顧瑜君譯 (民90)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Wragg, E. C.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周麗玉(民89)青少年與母親離合關係與變化歷程之研究:以一個曾經自殺青 少女的生命史為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 (民85)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許維素 (民87)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宜敏 (民86) 一個諮商員的故事:僵局的建構與轉變。台灣師大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